第123章 劝返(1 / 2)

杨植等了一会,又来了一名传令兵,请杨植去察院议事。

察院大堂上,张文锦巡抚不安地走来走去,镇守太监、总兵、知府、知县、都司这些大同镇的掌印官先后来到大堂坐下,府丞、副总兵、参将游击、副都司等官员则站在院子里,听候堂上的官员议出结果。

杨植身为大同唯一的京官、户部驻大同代表,身份与其他人不一样,他让郭雷、孟青在察院外等待,直接上了大堂。

非常时期没有什么礼节,张文锦站在堂上与众人一一拱手见礼,待众人来齐后,张文锦道:“昨夜标兵营、正兵营合计数百名士兵叛出大同,应该怎么善后?”

镇守太监怒道:“江总兵,你是怎么带的兵?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叛军?”

江桓总兵见两巨头想让自己担责任,吓出一身冷汗,低声说道:“军门大人,王公公,夜惊、营啸是常有的事,当务之急是知道乱兵去哪里了。”

张文锦盯着江桓看了一会,对大家说道:“诸君认为如何?”

按照大明王朝的政治体制,大堂内的官员互相牵制,互不隶属各自单独向朝廷负责,即使是巡抚也没有下属的流官,只是代朝廷巡视地方。在这个事上,堂上官员还是不想惹麻烦,一旦朝廷调客军来平叛怎么办?

镇守太监是代皇帝监控巡抚和地方官的,王斳太监想说点什么,见张文锦巡抚、江桓总兵、大同知府都热切而企盼地看着他,想了想把原话咽下去,转而说道:“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只要能找到人,哪怕是尸体,那报告随便怎么写!”

堂上众人默不作声各自盘算王太监的话。又等了一会,斥候带着一名总旗前来禀报:叛出大同镇的几百名士兵占领了焦山墩,但是没有杀人,只是把焦山墩的守卫赶回了大同,焦山墩的总旗前来报告事情经过。

杨植见堂上众人大惊失色,问过后才知道,焦山墩在大同防御体系的最西北,已经接近土默特部落的领地。大同防线的配置是前轻后重,焦山墩平时驻守不过五十军兵,如果见敌来袭,他们放了烽火就可以撤退回大同的,所以墩堡存粮不多,叛军在那里肯定呆不住多长时间,若其无路可走,只能投土默特部落的俺答汗。

一旦这些叛军投了俺答汗,那对大同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王太监当机立断对张文锦道:“张巡抚,为今之计只能既往不咎,派人去宣布不计他们的过失,把他们劝回来!”

张文锦烦躁不安,道:“王公公,若是开了这个头,那今后军兵动则杀害上官要挟朝廷,怎么办?”

知府劝道:“巡抚大人,先别管今后的事,如果他们回不来,你要怎么向朝廷交代?我们可没法替你遮掩,只能按实情上奏!”

张文锦脸色阴晴不定,考虑不多久后说:“如果派去的人被他们扣押,当成投名状献给俺答汗怎么办?”说着眼睛看向院子里的副总兵、游击将军等人。

杨植站出来主动请缨道:“某愿意前往!”

堂上几人出乎意料,呆了一下,王太监劝道:“杨翰林,此事与你无关,何必轻身犯险?”

杨植拱手道:“这些军兵如果要投俺答汗,自然可以直接去土默特部,何必占住焦山墩?何况他们的家小都在大同,不太可能都抛妻弃子!某料定他们必是进退维谷,只等巡抚招降!

他们既然杀了上官,必定不相信堂上众官,某与此事无涉,正好以局外人身份做个和事佬,劝他们回来!”

王太监首先表态说可以,江总兵、知府、知县都随声附和。张文锦见状,点点头道:“那烦请杨翰林做个鲁仲连从中说项,就说此事当夜惊营啸处理,贾参将在营啸中不幸丧命,按例不追究营啸逃亡军士之责!”

杨植见堂上众人皆点头称是,便抱拳道别,带着郭雷、孟青等人,在夜不收的指引下,打马向焦山墩奔去。

焦山墩的郭巴子父子、柳忠等人,已经把墩堡的存粮吃完了,他们一直焦虑不安地向东南边望去,还派出了几名斥候守着西北、东南方向的路口。

过了午时,东南方向斥候带着十来个人急驰而来,众人凝神细看为首之人,其服饰分明是一名年轻得不像话的六品文官。

“吾乃户部总理大同钱粮员外郎,今科榜眼,翰林杨植是也!”

居然是天上神仙下凡!郭巴子听杨植口音不似做假,赶紧喝令身后军兵下马跪倒说:“大人是天上星辰,折杀我等小人也!”

杨植于马上虚扶一下,喝道:“尔等起来说话!有什么难处,尽管与本官说,本官乃朝廷直属,与大同无利益纠葛!”

郭巴子叩首道:“那贾参将浑不将我等军兵当人看,不但克扣我等军粮,还动则鞭笞殴打我等,所以我们忍无可忍,宁可逃亡漠北!”

杨植温声道:“你们都是大明军兵,家小都在大同,何必抛弃父母、丢下老婆孩子去关外当马贼?堂上众官商议之下,张巡抚、王太监、江总兵已将你们逃亡当成营啸处理,那贾参将等人在营啸时丧命,是他的命不好,怪不得你们!听本官良言相劝,跟我回去罢!”

郭巴子道:“大人稍等片刻,我们商量一下!”

说着下跪的几名军兵起身,回到墩堡下开始讨论起来。

就在此时,墩堡了望台的军兵突然大叫:“警戒!有鞑子!”

孟青、郭雷等人紧张起来,打马散开,纷纷从马鞍桥上摘下弓箭刀铳。

杨植大声问道:“鞑子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