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人心惶惶(上)(2 / 2)

锦绣大明 路人家 3491 字 2016-10-28

只有两件事情,才会被人格外重视,不敢有丝毫的担搁就报到主官那儿。一是灾情的奏报,那会影响到无数百姓的存亡,甚至一个不好会造成民变。另一个就是更敏感的军情了。而今日来的,恰恰就是最叫人紧张的边关军情,而且还是兵变,这如何能叫人不为之惊慌

只片刻工夫,军报已打开放在了刚才换上常服,打算早些回家去的兵部尚书谭纶的面前。在匆匆扫过那上面所写的内容后,饶是谭尚书以前也是见过各种世面,更曾亲历过战场的经验,此刻也不禁神色大变。

没有过多的思索,谭纶当即开口:来人,替本官更衣备轿,我要入宫

其实这都不用他作出指示,身边那些下人还是很有眼力见的,一知道是出了这么大事,就早已准备好了一切,赶紧上来替他换上入宫才穿的官服,然后就直奔着紫禁城而去。

谭纶却不知道,自己因为急着进宫去给张居正报信而忽略了一件极其关键的事情。

天才擦黑,谭纶和这份紧急军报就已来到了张居正的手里。在看过之后,张居正的眉头也深深地锁了起来:怎会这样先是云川卫突然兵变,随后又是高山镇虏等几处卫所也发生了兵变响应之事,这大同岂不是全乱套了吗

是啊大同乃我大明边关要地,一旦真个出了大乱子,又叫蒙古鞑子得知的话,只怕谭纶也很是不安地附和了一声,此刻他也是心乱如麻,都没能想出个妥善的应对之策来。

这到底是为什么张居正所看重的还是原因。在这份紧急奏报中,只提到了兵变的过程和影响,却只字未提原因,这才是张居正最关注的。

怕是军中弊病丛生的缘故吧。作为曾经带过兵的文官,谭纶对此倒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想当年,倭寇在东南为祸时,他也是胡宗宪手底下的强将,所立功劳也是不小,几与戚继光俞大猷等相当。

见张居正沉默不语,他就继续道:当时的浙江福建等地所以被倭寇席卷,就是因为卫所兵制出了茬子,兵士的条件极差,多有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发生。下官那时还曾向朝廷上过几次书呢。之后因为朝廷重视,事情才稍稍好转。而现在,恐怕这种弊端已蔓延到西北各地了吧这是他凭着经验所提出的猜测,虽然未必完全正确,却也离真相不远了。

张居正虽然没有带过兵,却也早对大明军中的种种弊端有所耳闻。只因为这些年来他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无论是一条鞭法还是考成法都需要全力施为,所以才暂时无暇顾及军队的整治工作。现在看来,这个一直被自己所忽略的地方问题也已积压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了。

子理,你是个知兵的,又身为兵部尚书,你说此事朝廷该当如何应对沉默了好一阵后,张居正才缓声问道。子理,是谭纶的字。

谭纶一怔,但很快就在脑子里作出了一番计较,说道:当务之急,乃是先安人心,再查此次兵变的根源所在。而这一切,都有赖朝廷迅速派出钦差干员前往山西

唔不错。如今山西那些官员很明显已不能用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在此事上涉足多深,又是个什么态度。必须派与那边全无干系之人前去调查安抚才是正办子理此言确实是老成某国哪张居正欣赏地一点头。

谭纶却不敢居功,只是笑了一下:这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真正的人选问题,却不是谭纶能随意指派的。

张居正不接他这话茬儿,而是在又扫了几眼手中军报后道:不过我以为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却还是封锁消息,不让山西兵变一事闹得人心惶惶无论是几百年前还是几百年后,当出了大事时,官府第一想到的永远都是封锁消息,稳定民心。

而在听到他这一句后,谭纶的脸色陡然一变,忍不住哎呀一声:不好,我忘了叮嘱下面的人了。而现在说着他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衙门里不少人已回了家,这个消息怕是彻底瞒不住了

第二更。。。。。

本来写完打算小睡下再检查了发的,没想到一下睡到6点多。。。。。晚上争取早点上第三更。。。。。